中国餐饮业巨头西贝莜面村,也许不是第一个发出求救声的,但却是第一个让人认识到这个冬天有多冷的企业。
根据清华、北大等组织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显示,超过85%的企业存量资金维持不到3个月。
不过,当西贝这样的传统服务业有点慌的时候,有一个叫盒马的企业却对着西贝说:来,把你的员工借给我。
为什么明明大家都出不了门,盒马却能天天都是“双十一”,甚至会出现了用工荒?
新冠肺炎是继非典之后,又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但也正如当年的非典一样,危情之时,也会倒逼未来主流产业的加速崛起。
17年前线下零售受困于非典肆虐,新兴电子商务和快递跑步入场,让阿里巴巴成功渡过至暗时刻。
17年后的今天,面对疫情,云买菜、云办公、云享受等各种属于本地生活的场景开始加速往线上和云端进发,商业模式被彻底重构。
小镇青年度过最漫长的假日杀回一二线,成为朋友圈里的Leo、Lucy、Lily……满心欢喜准备返工,却发现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回邮件、买口罩、联系客户,而是凌晨四点打开手机,和同一个小区的大妈、大爷一起抢菜。
菜肉蛋新鲜程度、套餐搭配是不是合理、送货速度快慢……别说,这方面,一群白领手机玩得再溜也不是60后大爷大妈的对手。
能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平台火了。从米面粮油到酸奶零食,从海鲜水产到猪肉鸡蛋,各类订单爆炸式增长。
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饿了么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外卖买菜订单量同比增长9倍;盒马过去一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订货量达到平时的5-10倍;每日优鲜春节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叮咚买菜年前订单量同比前月增长超300%......
大家抢得不亦乐乎,店铺的竞争也同样激烈异常,爆发式增长机遇往往也蕴藏着危机和挑战。
按照过去零售业的经验、人力、设备、运营和供应链,是不足以满足疫情期间的极端需求的。是否拥有线上交易场景、线下落地方案、完整的新零售系统,只是这个春节大戏的入场券。
别看平时说起来又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建物流……最后能不能成,都要经过大妈火眼金睛的考验。
一边是零售端渴望货源,一边是生产基地根本运送不过来,生鲜供应链甚至被完全阻断。尤其是瓜果蔬菜等时效性、地域性很强的产品,货架期短,山东寿光等农业大市损失惨重,直销蔬菜价格大跌。
根据2月份有关数据,全国整车货运流量仅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30%,零担物流仅为去年同期的3%。物流是依靠规模效应创造利润的,运量下降,分拣设备、干线运输处于近空置状态,单票成本必然上升。
既要保证供货,又要配送及时,品类还得丰富,谁能抢先一步破解这一难题,谁就能突围抢得当下。盒马鲜生的答卷有点惊艳。
这个单量是优化每一个细节做到的。比如盒马独有的悬挂系统,支持快速拣货和分单。打包员只要按照系统指令,将水果、蔬菜、零食等放到悬挂链上即可,悬挂系统汇集后完成打包,配送员取走送货上门。
员工无需像在超市里一样来回走动,悬挂链将工作强度降低、效率提高,作业模式流水线化将大规模、产品体系复杂的生鲜门店分拣流程简单化,不断突破生鲜平台峰值。
面对疫情的大量需求,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就像是两个蓄水池,可以扩展互补,保证了特殊时期生活需求可满足、可保障。
疫情期间很多依赖第三方配送的传统超市,配送价格大幅度上升,且配送员数量极其有限,配送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而物流自营的盒马,依靠智能系统,对配送员每一个订单进行智能分配,尽量将一个方向或者顺路的包裹放在一起,以减少配送员来回跑时间,同时会对其路线进行智能设计,匹配最快路径,提高配送员配送效率。
疫情期间,消费者不但希望一站式购物,宅在家里更想要买到有特色的物品,大显身手。
盒马商品种类超过7000种,除了生鲜还有餐饮、半成品、药品和生活用品等,品类全且独特,从搭配整齐的“懒人菜”宫保鸡丁、水煮肉片、醋溜肥肠,到蔬菜区切好洗净的西蓝花、荷兰豆、南瓜、芋头、洋葱,再到各种大小包装的米面粮油、馒头面条、馄饨饺子,应有尽有,更不必提名声在外的帝王蟹、波士顿龙虾、生蚝和面包蟹。新近更是有60多种的头茬春菜正“坐着”飞机“空降”全国盒马门店。
习惯用盒马下单的用户都了解,盒马不同季节会上架全球搜罗来的各类“尖儿货”,这些只有盒马出售,几乎所有人隔三差五都希望抢到一次盒马的独有品,包括半成品。
走向上游,与农产品供给端建立价值共同体,让盒马不涨价、日日鲜不断供成为可能。
以上海为例,每天有50万份包装蔬菜、80吨散装蔬菜不涨价上架,其中有9成来自盒马直采基地。合作的直采基地第一时间招募工人复产,工资翻倍也不涨菜价,货源充足,保证了终端供应的稳定。
自2016年新零售问世以来,四年中,人们一直在追问路在何方。现在看来,有两条路渐渐清晰起来。
一是以盒马为代表的变革路径,以大数据和用户画像作为依托,从线上线下流量入手,改造零售业,提升效率;另外一种,则是传统零售业通过你自己对新零售的理解,与有关技术融合。
盒马的路径,很像程序员写代码,从顶层设计到逐步落地,一步步试错和修改,不断从实战中总结提炼。
创始人侯毅早在创立盒马时,就是围绕着线上线下协同,设计了整个数字化体系。为之后物流、商品管理、POS系统和APP应用打下基础,这是一般商超无法触及的优势。
2019年被侯毅称之为新零售行业的填坑年,填的不是盒马的坑,而是行业的坑。
纵观盒马三年多的发展路径,有一些特点是从始至终坚持的,比如以生鲜为核心品类,追求规模效应和覆盖能力,强调直连用户,形成流量闭环。
精准的消费场景、优质的购物体验、丰富的商品种类。这是新零售面临的三个最大难题,剩余的互联网、大数据、用户画像等等,都更偏向于技术解决手段。
三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到底是以企业效率优先,还是更关注使用者真实的体验,或者是产业链整合协作,衍生出众多流派和不同打法。
新零售,走单一场景的极致化,还是多场景下的协同化?盒马的回答是:全都要,都可以有。
最早的盒马业态,首先解决一日三餐问题,但不同人群需求不同,商圈的大小、人流密度、消费能力差异很大,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建设门店是必须的。
于是盒马在最近三年由大变小,于城市核心位置开设盒马鲜生,解决一站式需求;较远城区设立盒马菜市,满足全职主妇和老人的挑挑拣拣;郊区布局盒马mini精选商品,去掉悬挂链缩减就餐区,进入下沉市场进行渗透,更加亲民。
无论场景和店铺如何变化,线上线下的统一是始终不变的。盒马小哥统一配送,货物和数字化实现一盘棋管理,店铺位置组合也通过大数据来确定。
有了各种场景下的门店,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就是下一个杀手锏,海鲜+餐饮+超市的模式,也是盒马早期区别于其他生鲜的一大特点。
超市货架高度约1.6米,货架之间更宽,购物体验更好。商品选购时可直接扫描商品二维码,将其加入购物车,节约时机的同时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消费需求。
餐饮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粘性。种类非常之多,包括牛排、海鲜、日料、简餐等等,一站式的服务提高留存和转化的同时,也让波士顿龙虾、面包蟹等出圈,成为打卡圣地。
排在场景和体验之后的是品类,即商品结构管理。要知道,这曾经让零售业头疼不已,很难做到精细化调整。
自2019年起,盒马自有品牌商品从过去的3%慢慢地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自有品牌商品不仅能培养出更忠诚的用户、更高的利润,也提高了盒马的品控能力。同时,盒马已经根据地域消费习惯,增加时令性更强的小龙虾、大闸蟹、梭子蟹等海鲜,曾经的帝王蟹和波龙,是无法为门店带来长期收益的。
如果能放下偏见,能够正常的看到盒马已经慢慢的变接地气了。可大可小,可近可远的背后,是一个能够适配不同场景的中台,结合了AI、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悬挂等技术,对人货场进行升级,贯通线上线下场景,整合流量、营销和服务,回归零售本质,提高效率。
从新零售到社会生活百态,生鲜商超已经变成观察当下中国人生活的最好样本。盒马所做的很多探索,已经不止于企业本身和新零售行业了。
唯有直面社会难题,才能真正突破商业天花板,得到足够的商业回报。科技服务于商业,商业不仅是让企业获利,终究是要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难题的。
阿里巴巴创业早期,马云提出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次疫情,拓展了这个使命的内涵,让没有生意可做,变成创造生意来做。
新零售在自我进化的同时,助推各种商业模式的上线,各行业线上线下的结合。自救式救助开始逐渐转变成一个平台、商家、用户、配送多方参与的生态,而不是疫情期间短暂的昙花一现。
疫情结束后,人们会再次怀念企业互助、民间抱团,会再次拥抱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会沉浸在浓厚的生活气息里。线上线下的融合,除了解决人们的需求,还需有构建新的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相信,日后忙碌起来的中国人,一定会记得这个春天一起陪伴你宅在家里的新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