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概念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现代物流取得了较快发展,由起步阶段开始迈向理性、务实、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物流需求持续快速地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平稳下降,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统计,2004年,我们国家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比2001年增长了一倍,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4%。2004年,我们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21.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在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运价上涨的情况下,保持这样一个水平是非常难得的。从近几年的变动情况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总体呈平稳下降的趋势。2004年,国内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459亿元,占GDP的6%,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9.5%,同比增长8.4%,上涨的速度快于整个服务业。2005年上半年,物流业增加值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12.2%,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20.9%。其中流通加工同比增长25.8%,配送同比增长27.3%,包装同比增长28.5%。现代物流业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的骨干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各类物流公司快速成长,物流经营管理和服务创新出现新的局面
经过几年发展,我们国家物流市场上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共同构成,各具特色的物流公司群体。一是原有的国有物流公司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中国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二是出现了营业收入超亿元甚至10亿的私营物流企业。三是一大批外资物流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我们国家物流市场。此外,港台许多物流公司进入内地。
各种类型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竞争中相互合作,促进了经营管理和服务创新,出现了仓单质押融资、区港联动、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益物流、物流地产等新的经营服务模式。
第三,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企业物流管理,促进了资源整合和增长方式转变
许多生产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形成趋势。
商贸流通企业加快改制重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近几年来,我国商业连锁企业年销售额年均增长在30%,2005年上半年,中国连锁企业前30强实现销售额2365亿元,增长29.9%。连锁经营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先进的配送系统成为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北京物美集团是我国自主连锁品牌,自2001年开始,委托和黄天百这个专业物流公司对其在北京的300多家便利店和便利超市进行配送,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这种合作方式,打破了商贸流通企业自办物流的传统经营模式。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装备取得长足发展,物流技术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到2004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4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43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830个,内河航道里程12.33万多公里。一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场站和货运枢纽等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有的已投入使用。立体仓库、托盘、货架、集装箱、机动工业车辆、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技术装备发展很快。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为物流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第五,物流信息化步伐加快,推动了我国物流的现代化进程
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并加大了物流信息化的投入。一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有了新的进展。近年来,各地特别是沿海较大城市,由政府牵头,正在构建地方电子口岸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整合,推动区域经济,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铁道部和海关合作共同开发了口岸信息平台系统,实现了铁路与海关间的联网互通、进口货物信息的电子传送和共享等功能;交通部建立了联网收费、建设质量安全监控和水上运输安全监控、公共信息服务等信息平台;深圳市在信息化方面,建立起了以“大物流、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为特征的物流信息网络,提升了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江苏省建立的“绿色通道”通关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二是企业信息系统加快了升级和改造步伐,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出现。钢铁、汽车、制药、烟草、家电等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应用出现了一批成功案例。
第六,物流基础性工作取得进展,物流产业形态逐步显现
一是物流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继批准成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两个委员会组织我国物流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制定了《物流标准体系表》。
二是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已经建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了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试行办法,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实施。2005年年初开始,正式对外联合发布统计核算信息。这个制度的建立,对于全面监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得到加强。我国物流学历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已从2001年的1所发展到160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突破450所。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物流师职业认证制度已经建立,截至2005年上半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近2万人参加了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其中1.2万人取得了资格证书。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协会还积极引进国际上成熟的物流与采购方面的资格认证体系。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物流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
总结几年来我国物流发展的实践,有几条基本经验:第一,现代物流的出发点,要以需求为基础、产业为依托,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发展战略;第二,现代物流的运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根本;第三,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成为营造环境的主体;第四,物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扎实的行业基础工作;第五,现代物流的创新,要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04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次数为2.16次,流通行业也不到4次,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近年来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和企业缓慢,与我国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物流效率不高有很大关系。
我国物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和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作为需方的制造和商贸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束缚,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供方的物流公司“小、散、差”问题严重,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虽然近年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不仅总量不足,而且配套性、兼容性较差,不能满足物流增长的需要。三是物流的组织和布局不尽合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四是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很多政策措施需要有关部门落到实处。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物流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经济总量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化步伐加快,外贸依存度提高,必然带来物流总量急剧增长与我国现有物流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相应的物流能力基础之上。没有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足够的物流能力,将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相匹配。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形态快速变化,消费需求持续发展的时期,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商品结构也相应发生很大的变化,对消费服务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要求我们加快构建能够满足各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物流服务体系。
第三,激烈的国际化竞争,要求我国物流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几年来,我国物流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上知名的大型物流公司已基本上进入我国,并且步入战略扩张期。
他们在服务对象上,向国内生产和流通企业延伸;在活动地域上,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拓展;在经营模式上,独资倾向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由“引进来”和“走出去”引发的物流竞争新格局,意味着我国的企业将面临与具有世界一流经营能力的国际化企业的竞争。对我们国家物流业既是难得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第四,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给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要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物流总量,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用最少的物流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物流量,降低车辆空驶率和迂回运输,减少道路拥堵和废气排放,推行“绿色物流”,都给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物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优化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实施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我国现代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把握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我国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重生产、轻物流,重速度、轻效益,重规模、轻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堪重负。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使各类企业在物流系统的支撑下,对各个物流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使产品和服务贴近用户、贴近市场,通过物流环节降低成本,加快周转,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目的。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环境,将打破我国企业长期存在的“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而全”、“小而全”、地区分割、市场封锁的传统观念,转变生产组织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我国工商企业和专业物流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促进产业分工和集聚。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因需求扩张得以加快发展,迅速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构成物流业的许多行业,如运输、仓储、包装、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和发展契机。作为服务业骨干产业的物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由于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商贸流通、邮政通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行业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传统产业得以提升,经济结构得以调整。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是,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地区间优势互补和经济联合。随着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东部发展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区域物流的协调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业,使物流服务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必将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国际市场,加速了资金流动,从而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经济的兴起与各国物流资源的整合,推动了全球物流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大融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的应用,为我国企业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物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相应的物流保障。
我国“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2004年21.3%的基础上下降2至3个百分点。
根据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形势、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制定了本地的物流发展规划,对推动本区域现代物流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引导投资方向,国家发改委正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将是物流规划的重点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物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十一五”时期应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各地在规划建设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优先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三是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经营性设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化经营;四是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五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六是要注重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积极建设区域物流系统,扩大地区之间的物流合作,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发展现代物流,一定要以为用户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因此,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结构设计、管理方式一定要贴近市场,方便用户,注重以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为支撑。要坚决反对和制止那些不顾实际、圈占土地、重复建设的做法。
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在2005年5月召开的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我们将《意见》的政策要点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提出了落实措施和时限要求。目前,各部门正在按照进度要求抓紧落实。
一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要引导企业逐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存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快周转,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鼓励流通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要加强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配送服务。
二要加快发展与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三要用信息化推进物流现代化。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积极探索物流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全力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组织水平和作业效率,要从体制上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从信息资源整合入手,抓好物流资源的整合,走以信息化带动物流发展的道路。
四要积极发展满足物流运作需要的运输服务方式。要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等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紧密衔接配合,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要积极发展散粮、散肥、散装水泥运输物流方式,建立大宗货物高效、低成本运输系统。要优化城市交通管理,为配送车辆在城区的通行和停靠作业提供便利。
五要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海关、质检、外贸、税务、外汇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要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建立大通关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口岸执法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地方物流商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努力实现一种认证、一个门户和一站式服务。加强口岸规划和建设,实行分类管理。改革海关保税物流监管模式,建立和完善海关多元化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继续推进保税区区港联动和保税物流中心的试点,在条件比较好的保税区和港口间建立具备区港联动条件的保税物流园区,在不具备区港联动条件的货物集散地和加工贸易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并给予税收和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积极稳妥推动保税物流发展,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六要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要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加快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鼓励外商、外资进入我们国家物流领域,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竞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国内物流企业随着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物流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各有关部门、各地政府、相关行业协会及有关企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物流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因此,要在国家标准委的组织下,认线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尽快淘汰,并代之以新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要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于已经发布的国家标准,要抓紧做好宣传贯彻工作。
二是物流统计核算工作。这项工作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难度较大,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要积极支持,协助配合做好这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参照这一做法,建立起本地区的物流统计核算制度。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支持物流行业组织开展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针对目前各种证书五花八门,许多认证项目操作不规范,企业和从业人员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规范和净化物流人才培训市场,提高培训质量,为现代物流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四是物流科技和理论研究工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做好整合与协调工作,联合和团结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理论创新、成果评选推广等工作。有关政府部门要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支持物流科技和理论研究工作。
五是行业自律,重点抓好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行业协会要把这项工作看作是为会员服务的重要环节,从服务的角度加强自律,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形成物流的服务标准,大力宣传“诚信物流”,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完善信用交易的有关政策。
目前,我们国家物流管理体制是按照行业分设部门进行管理的,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这种管理体制,难免会出现政出多门、标准不一、难以协调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各种物流功能和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也由于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容易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和增加资源整合的难度。迫切需要加强综合组织协调,以推动现代物流业和谐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协调机制的建立,为推动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这个平台,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协调机制在我们国家物流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