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乐鱼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8-21 21:32:02
提及“小卖部”这个名词,对于很多城市的学生会显得有些陌生,但是对于众多从乡村走出来的青年学生而言,会勾起很多记忆深处零碎的片段。有儿时伙伴购买到零食的喜悦感,有童年小伙伴在小卖部嬉戏打闹的童趣,也会有记忆深处的关于故乡的乡愁。这种乡村地区特有的销售模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兴起、发展、变化、凋零,它在丰富和方便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了记录乡村地区社会变迁的一个镜像。当我们走进城市,融入城市,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与城市紧密连接的时候,我们会逐渐淡化记忆深处关于乡村的那些影相。通过春节返乡我们回到乡村,见到乡村的模样,勾结起儿时的回忆,借助乡村小卖部这个较为特殊的乡村场所,去思索我们乡村的曾经和未来。
乡村小卖部是从何时开始产生的?如果把这个疑问置于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应该是有商品的产生就会有商品的交换,有商品的交换就会有交换的场所,这应该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就会产生。但是中国的乡村在1840年之前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直到1949年农村的自然经济一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这里面一个大的时间节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广大的各自农业生产开展了公社化改造。公社化改造完成以后乡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被消灭,小商户这种私有化的商品经济的最初级的私有化形式被禁止。在这一段时期村民购买零售商品需要统一去公社(后来是乡镇)的供销社购买,直到施行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农村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慢慢地放松了商品自由销售的限制,村民开始对零售商品也有了扩大化的需求,部分村民也可以借助于个体经营户的形式进行商业活动。因此,乡村小卖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乡村地区产生和蒸蒸日上起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村家庭产生了劳动力的富余。经营形式灵活便捷,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加之不需要较大的起步资金,小卖部这种微型的商品销售形式开始逐渐在乡村、工矿区、建设工地、学校等人群较为聚集的场地发展起来。这时期一般都是以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模式为主,利用自有的住房和富裕的劳动力独自经营,小卖部老板都是平时兼具务农与经商,鲜有专业化的经销店。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收入的提升,乡村富余劳动力逐渐通过外出务工向城市转移,对于在家的富余劳动力就有经营小卖部的意愿,乡村小卖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笔者的经历来看,小卖部是根据人群聚集区的需求度来创立的,比如工厂大院,乡村学校,乡村的居民聚集点,交通岔口等地。但是经营一家小卖部,如果想获得较为稳定长久的发展和实现盈利,还是需要一些独特的先天条件。比如,小卖部的场地最好是交通交叉口或者人群聚集点,不能是边缘零散的居民点;要有自有的足够面积的场地,满足经营和仓储的需要;再次,经营区域内最好是独家,不要有多家竞争对手。如果满足了这些基本的创业条件,加上较好的乡情人缘,活络的头脑,一般小卖部都能轻松实现盈余和长久经营,甚至发展壮大。笔者的一位亲属,九十年代开设了小卖部,后来逐步扩大经营,扩充门面,现在慢慢地发展成为城乡结合部的一个零售商品批发部,实现了个人财富的扩增,这成为了乡村小卖部创业成功的一个缩影。
(图一:姐妹超市是一家乡村小卖部,它位于一条乡村公路的交叉口,因为疫情防控,均以关门闭户,编者注。)
笔者根据在乡村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乡村小卖部名义上只是一个小商店,但是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零售的商品包罗万象,例如:烟酒副食、生鲜日杂、烟花炮竹,还有农药种子化肥、农用物资等等。乡村小卖部一方面要满足村民对于大众生活类零售商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农业生产物资的需要,这是与城镇零售商店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乡村地区,村民主要的生产活动还是种养殖业,对于远离城镇的乡村而言,在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的时期,购买一些零售的小型农资跑一趟集镇并不是很方便,所以小卖部也要购进一些农用物资来销售,以满足村民对于一些常用类农用物资的需要,比如:常用的化肥、水稻和蔬菜种子,一些使用率高的农药、塑料薄膜、农药喷雾器等等。而对于一些生活类物品和城镇的超市或者商店的商品差不多,像烟酒副食、清洁卫生用品、调味料、锅瓦瓢盆这些是销售量较大的零售商品。另外一个特点,结合乡村地区的消费水平,小卖部的零售商品都是较为廉价的大众商品,一般价格较为低廉,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假冒山寨商品。这其中的原因,一种原因是以前村民的经济收入有限,消费能力较为弱,部分村民存在套图便宜的消费喜好;另一方面,在农村居住的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为主,他们的辨别能力较弱,对于山寨商品不能有效的识别出来,给了商家可乘之机。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乡镇企业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慢慢的变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是像父辈一样固守农村,但是引发的社会问题就是乡村的“空心化”严重。现在的乡村,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基本是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者少部分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村较长时期以各家各户的家庭承包的农业生产为主,加之受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集体活动参与意愿较低
,这就导致了乡村环境里面的社会交往活动变的较为贫乏。乡村的小卖部由于大多处于居民聚集区、村委、学校、村医务室周边或者乡村道路的交叉口位置,人流较为密集频繁,以至于小卖部周围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活动的集散地。闲散的老人往往会喜爱聚集到小卖部周围聊天下棋,孩童也喜欢到小卖部购买零食,闲暇时节很多村民也喜欢聚集在小卖部聊天打牌,还可以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这实际上小卖部成为了乡村生活的俱乐部,满足了村民购物、娱乐、消遣的需要。同时小卖部老板也喜欢这样的人群聚集,只有了充足的人口聚集才能扩大其商品的销售潜力,为其增加收益。
乡村的公共信息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主动获取的意愿低,这也跟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的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较低有关。乡村的公共信息的传播途径,一个是借助于村组干部逐家到户发放宣传资料,也就是口对口宣传;另一个是粘贴公告或者广播公告,线下传播,对于利用微信、网络、邮箱、短信这类的线上传播方式是很难奏效的。小卖部由于人口集散频繁,加之信息的传播面广,所以往往小卖部成为了一个公共信息的集散地。一方面,对于乡村的一些公告,村干部往往会喜爱张贴一份在小卖部周围,意图可以让更多的村民知晓这个公共信息,促进政策的传播,比如:农业补贴政策、精准扶贫政策、惠农政策、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征兵宣传、卫生安全等等;另一方面,人群聚集之后,通过人群的会谈,往往会有各种何样的消息的集散,这一些信息很多涉及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道消息。一般经营小卖部的老板大多都是人缘广博,性格外向,头脑灵活的村民,有的还会是村里的村组干部,这类人一个特点是善于与村民打交道,乐于言谈,也乐于乡亲们分享各种千奇百怪的信息,这就形成了一个信息的交叉点。
返乡期间,笔者调研的几个小卖部发现了新的变化就是小卖部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零售场所,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兼具服务和娱乐功能的综合性场所。这里面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就是,年轻人或者壮劳力大多通过升学、外出务工、外出经商等途径从乡村迁移,留下来的以中老年人居多。乡村人口的逐渐缩减,各项的农业生产和文化活动逐渐萎缩,使得乡村的不也许会出现农业集体化年代欣欣向荣的景观,更多都是各家各户自给自足。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对于消费的需求较为单一,仍旧是以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农用物资为主,消费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这部分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率仍旧是很低,不太会使用互联网购买商品,办理公共事务或者满足娱乐的需求,所以这部分人对于小卖部而言就成为了主要的潜在市场。因而,出了商品零售业务之外,小卖部也开始了转型发展,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娱乐服务。比如:手机话费充值,办理电话卡、办理网络,代收代取快递,代收水电费,还有的还兼具经营了餐馆、麻将馆。
(图三:湖北某地一个乡村小卖部,除了商店之外,它还是一个麻将馆,疫情防控已经禁止营业,编者注。)
为什么小卖部会向娱乐服务转型?作者觉得,单一的商品零售已经很难支撑小卖部的运营,一定要进行职能的扩展以扩大收益的来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人口较为丰富,购买力市场较大,单一的小卖部还能轻松实现盈余生存下来。到了2000年代以后,乡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迁移,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了购买力的锐减,单单靠商品零售很难维持运营,更谈不上致富的目的。加之乡村文化生活的单一,空闲时间打麻将,打牌成为了村民主要的娱乐方式,通过小餐馆、麻将馆、举行广场舞等形式,小卖部就能吸引到足够的人流,提供给人群吃喝玩乐全方位的消费,通过多样的经营方式,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满足了小卖部长远发展的需要。
到了2000年以后,乡镇经济开始慢慢地出现了大市场化的雏形,八九十年代单家独户的个体经营形式开始向中小型超市,小商场,农贸市场发展。笔者所在的乡镇,共有八万多人口,在2000年以后就有了两家上千平米的商超,一个综合性的大市场,农贸市场,各类各样的服装专卖店、电话营业厅、网吧也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在这一段时期乡村小卖部收到了第一次打击,原因是乡镇商超开设以后,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可以在闲暇时间坐车或者骑车到镇里集中采购。商超的货物更多,时效性更好,品种更齐全,价格也更实惠,以至于日常生活的零售商品村民就开始集中去商超采购。到了2008年前后,乡村小卖部遭受了第二次打击,笔者的记忆中很多单一的微型小卖部已经逐渐关闭,中型的小卖部也是岌岌可危。这里面的问题大多是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乡村基本实现了乡村公路组组通,村民们大多数都有了摩托车或者小汽车,要说明可以直接去镇上的超市购买,加上村民对于商品的品质要求也更高了,跟喜欢买一些存货时间段,知名度大的商品,小卖部的商品不具备价格上的优势,并且经过批发部的周转,需求量有限,积压的时间比较久,这两次打击使得乡村小卖部逐渐开始凋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开始顽强的生长。
到了2010年以后,随着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放光彩,乡村地区也逐渐融入到电商的大网络之中,这其中一种原因是物流行业的兴起,乡村也开始慢慢地纳入物流网络之中,另一方面是村里年轻人对于消费方式的更新换代,慢慢跟多的村民开始接受网络购物。这一段时期,不单单是乡村小卖部,就连镇里的超市逐渐也开始受到了冲击。乡镇的小门店,乡村的小卖部一部分逐渐消失,一部分在这一段时期开始向多领域经营转型寻求突围成功。电子商务平台对于小卖部的冲击是巨大的,随只能手机、网络、小汽车的普及,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需要的商品,比如:零食衣物、农用物资、米面油调味料、生活用品等等,价格具有竞争力之外,也扩大了村民的消费需求。导致了除了部分笨重物品、生鲜类物品,大多数村民都尝试或者喜爱网购。这里面既于家里年轻群体的劝导与提倡有关,也有乡村地区交通,经济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有关,村民也渴望实现城市居民的消费形式,提升消费的档次。随着这次的冲击,乡村小卖部基本上除了为数不多的小卖部突围成功后仍旧经营之外,未转型的大多数都是销声匿迹,从这一段时期开始,小卖部对于00后,10后的小孩子而言开始慢慢地变的陌生,对于80后,90后青年开始变成记忆里的场景。
在新时代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之下,乡村经济也逐渐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小卖部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见证与符号,也必须要适应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定位与角色才可能在经济的潮流中得到生存空间。
2020年以后,乡村小卖部会以怎样的形式在乡村中生存下去呢?为此,笔者采访了几位村民。
被访谈者:有时候买点东西,比如:洗衣粉,牙膏,油盐酱醋这些的;有时候就是去坐坐,听人家聊天。
被访谈者:还是有的,我不会用手机,也不会用电脑,需要点东西还是会去小卖部买的呀,再说现在村里基本是看不到啥人了,小卖部里还可以有个地方一起聊天。
被访谈者:就是买点东西吧,不太关注这个了,现在需要啥,可以要孩子在网上买,对我的生活基本是没有影响。
被访谈者:一两万块钱吧,没有细算过,就是过个日子,不能指望这个来挣多少钱吧!
被访谈者:十多年了吧,我现在出了经营这个零售商品之外,其余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收发快递,一个快递可以抽取一两块钱;话费充值,这个也有一点返点;再就是边买东西边开设麻将馆,五六张桌子,一天也有一两百块吧。
被访谈者:毫无作用,我都是网上购物,小卖部是一个麻将馆吧?我印象里我爸爸经常去那里打牌。
被访谈者:很小时候自己会和小伙伴去买零食吃,雪糕,辣条等,那时候拿到钱三五成群去小卖部感觉很想开心。后来给家里买过一些东西,比如突然缺调味料了,会去小卖部里买。之后,我再未去过。
小卖部作为曾经乡村生活的一个特殊产物,现在正在凋零,通过访谈很多人认为小卖部基本是对于现在的乡村生活没什么作用了,很多个人服务或者公共服务都能够最终靠手机、网络的形式得以实现了,商品需求更多可以去商超购买,耐用品可以在网上购买,如同乡村小学,乡村卫生室那样逐渐会被淘汰。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小卖部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比如烟花爆竹,祭奠用品,种子化肥在超市不容易买到,有的乡村离镇上很远,取个快递,买瓶酱油去也要去镇上就会很不方便。小卖部更多的时候中老年人一个娱乐活动的场所,可以聚在一起打麻将,聊天,下棋,小卖部也需要人气,人聚的越好多。
通过笔者的调研,随着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镇地区的人口回流是一个大的趋势,小卖部这种乡村生活的零售店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只不过单纯的零售商品是很难再存活下来。既然是开店就要盈利,不管是以怎样的目的开设的小卖部都必须要实现资本的盈利,这是小卖部存在的资本前提。小卖部有没有其特殊性呢?对于乡村而言是有的,一个是地区的特殊性,乡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不可能像城市一样只销售零售商品,还要结合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需求,这一方面就要弥补超市和电商的不足。另一个是乡村群体的特殊性,乡村的大量中老年人口很难实现网络化的购物形式,更多的是靠年轻人的推进,对于留守老人群体去小卖部购买零售商品还是显得很必要,正如同尽管高铁很方便,但是国家仍旧要保留一些绿皮火车。希望能够通过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知识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潮,能给乡村的小卖部以一种新的角色,新的作用去助力乡村的发展,成为一种乡村的美好生活的特有的催化剂。
通过这次调研,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变迁,触摸到了乡愁的凋零,体味到了时代的冲刷感,也勾起了我童年生活的欢愉的回忆。小卖部很小,有的小到只有一个小货柜,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它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它现在仍以一种倔强亦或孤独的姿态生存在乡村之中,尽管它也在为了迎合这个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改变着自己,以图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活下来。不管怎样,它曾是我们乡村生活的一份子,见证着潮起潮落,人聚人散。